感染性发热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伤寒病的危重阶段与阴阳失衡
TUhjnbcbe - 2025/7/31 17:24:00
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yldt/bjzkbdfyy/

01伤寒病情分析

▍病情危重表现

伤寒六七日,病情不见好转,反而出现发热与下利并见,同时伴有汗出不止的症状,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,因为阴气盛而阳气衰微所致。在伤寒发展的过程中,七日是一个邪正相争的关键时间点,正气战胜邪气则病愈,邪气胜过正气则病情恶化。

▍病机分析与治疗

当正气不足,邪气趁机而入,导致里虚,进而出现发热与下利的症状,这就是所谓的“有阴”。而汗出不止则是阳气外脱的表现,属于“无阳”的范畴。因此,当这两种症状同时出现时,预示着病情的危重,甚至可能导致死亡。此为少阳三焦外脱的死证。伤寒至六七日,乃寒伤厥阴之气,再次与厥阴相争之时。

伤寒至六七日,厥阴之气与寒邪再次相争,若不利,则可待中见少阳之气以调和三焦。然而,若初得病便见发热、下利,且汗出不止,则为死证。发热表明上焦阳气外浮,下利则下焦生气下泄,汗出不止则中焦津液外亡,三焦之气皆竭,故为死证。其致死之因,乃厥阴之阴盛而无少阳之阳相抗衡所致。

▍阴阳失衡导致死亡

因此,当这两种症状同时出现时,阴阳失衡致命,需警惕发热而兼汗出的情况。伤寒至六七日,厥阴之气与寒邪再次相争,若不利,则待中见少阳以调和三焦。然而,若初得病便见发热、下利,且汗出不止,则为死证。发热示上焦阳气外浮,下利示下焦生气下泄,汗出不止则中焦津液外亡,三焦之气皆竭。其致死之因,乃厥阴之阴盛而无少阳之阳相抗衡。

此外,在六七日不利的情况下,出现了发热而利,且伴有汗出不止,这种发热和下利并非来自厥阴,而是由于少阳之发热导致阴邪肆虐,进而侵占少阳之下焦,引发厥利。这种厥利与上一节的厥阴之阴利截然不同,其关键在于厥阴不利导致的厥利移过于少阳。因此,发热而兼汗出,说明阳得有汗,与上文的发热无汗而利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▍正邪交争与临床应用

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死证,虽然只有“发热”二字而无“厥逆”二字,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象揭示了其死因。发热与下利等症状表现正邪交争,治疗需通阳救逆,保护阳气与津液,防止虚脱。实际上,这是由于厥阴之寒盛而无阳相抗衡所致。虽然少阳之气可能通过汗出暂时缓解病情,但阴盛阳衰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。因此,即使厥阴不死,少阳也可能因此而代之死。其最终导致死亡的原因,既非厥阴之不阴,也非少阳之不阳,而是两者之间的阴阳失衡。

在临床应用中,中医最精妙的理论莫过于正邪交争。在临床上,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:原本不发热的患者开始出现发热,这往往是邪气胜于正气所致。而“利”的出现,则意味着正气的败退。若患者再伴有“汗出不止”,则下利与汗出双重打击,导致津液大量流失,虚脱在所难免。这种情况在《内经》中被称为“阴阳交”,即精气与邪气的激烈斗争。

关于“无阳”,历来注家多解读为热,但胡老指出,《内经》中的“阳”指的是津液、精气。因此,“此无阳也、阳气重也”并非指热重于表,而是由于津液充斥于外,导致津液不足,无法发汗。所以,在伤寒论中,“无阳”并非指无热,而是指无足够的津液来支持发汗。这种解读为我们理解伤寒论中的阴阳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
在人体极度虚弱、胃气逐渐恢复的过程中,病人可能会同时出现下利和发热的症状,但并非烦躁不安。这里的发热是指手脚能摸到的热度,只要热度尚在且下利未止,便无生命危险。然而,如果病人汗出不止,需格外警惕。汗血同源,汗液源自阳的津液。当下利与持续的汗出同时存在,肠胃津液会大量丧失,这种情况可能致命。中医称之为“死证”,即阴盛阳脱,阳津耗尽,导致一系列严重症状。此时,治疗需采用白通汤加猪胆汁和人尿。白通汤能通阳救逆,大剂量使用,并辅以人尿来沟通阴阳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伤寒病的危重阶段与阴阳失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