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发烧的概念及对身体的危害
发烧,医学术语称为发热,指的是人体核心体温高于正常基准值的状态。正常体温在36.5℃至37.5℃之间,超过37.5°C即可视为发烧。当体温升高至38℃以上,则表明机体出现了发烧现象。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时的常见反应,它能提升免疫细胞活性,增强抵抗力。然而,持续高温或反复发作的发烧却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,包括但不限于:消耗大量能量,加重心脏负担;影响神经系统功能,导致头晕、乏力等症状;长期高热还可能造成脱水、电解质失衡,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发生热性惊厥、器官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。此外,高烧还可能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,引发惊厥、抽搐等症状,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二、发烧的原因
发烧的源头广泛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1.感染性因素:如各种细菌、病毒感染,包括感冒、肺炎、扁桃体炎、肠道感染等;
2.非感染性因素:如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肿瘤性发热、药物反应、疫苗接种后的反应、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;
3.其他原因:例如中暑、术后炎症反应、脑部损伤或出血、血管炎等。
三、发烧的正确处理方法
针对发烧的处理,首先要明确其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,同时辅以基本的护理措施:
1.体温监测:定时测量体温,观察体温变化趋势;
2.合理用药:体温低于38.5℃时,可首选物理降温,如温水擦浴、冰敷等;若体温超过38.5℃或伴有明显不适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,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;
3.补水补液:发烧时身体会大量出汗,故需大量饮水,保持电解质平衡,以防脱水;
4.充分休息: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恢复;
5.就医指导:及时寻求医疗援助,查明发烧原因并接受规范治疗。
剩余42%未读立即解锁专栏,阅读全文作者声明:内容由AI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