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小伊评科技
开题点明:手机内置的处理器并不是CPU而是SOC,SOC中包含很多零部件——CPU,GPU,NPU,基带芯片等,本文把CPU当作SOC来进行阐述。
原因一:所要付出的成本高昂,而这部分成本最终需要消费者买单。
当下智能手机的成本大头主要有三个地方——处理器,屏幕,后摄Senser,其中处理器的成本是非常高的,尤其是供货初期,目前一款旗舰芯片初期供货的总成本大多都在美元以上,换算成人民币就是在-0元人民币左右。如下图所示,这是小米10的BOM成本,一颗骁龙的成本为81美元(这还没有算上税费等)。
那么如果放进去两颗一模一样的处理器,成本直接就要翻倍。另外,放入两枚芯片之后,手机厂商还需要对散热结构,内部堆叠设计进行全部重构,成本同样也会激增,而这必将带来手机售价的提升,目前国产旗舰手机的价格都已经上升到+了,如果用双芯平台,那么售价至少得+起步,这样的机器目前受众很少。
原因二:可能无法带来明显的体验提升且会造成资源浪费。
如果我们说的是双GPU,这个方案到是可行的,在主GPU之外再额外外挂一颗GPU,实现类似桌面显卡的SLI的效果,从而提升手机GPU的峰值性能,这是一个可以实现且有一定前景的方式。
譬如目前的IQOO就已经将双芯方案当作是自家产品的一个杀手锏,而且反响还是很不错的,只不过IQOO增加的那颗视频芯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GPU芯片,未来只要能够将双GPU协作的效能提高,我相信,一颗SOC+外挂独立显卡芯片一定会出现。
但是,相较于双GPU,双CPU所带来的提升就很有限了,因为CPU的叠加只会带来多线程性能的提升,而对于手机这种设备来说,单线程任务才是重点,而单线程任务则更加考验手机的单核性能,而单核性能是无法通过叠加多个CPU进行提升的,这也就意味着,哪怕用上双CPU平台,也不见得能够让手机变得更加流畅,而所要付出的成本却非常高昂。
原因三:功耗压力巨大,以当下手机的续航能力来说,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功耗和发热。
对于现阶段的智能手机而言,处理器是他的功耗大头,一款旗舰芯片的峰值功耗可以达到15W左右,而与之相对的,一块2K级,Hz刷新率的屏幕在峰值亮度,白色背景下满功率也就只有3W左右。去年骁龙的峰值功耗也就只有10W左右,然而就是这枚芯片都让手机厂商和用户苦不堪言,那么用上两枚骁龙,大家想象一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?别说一天两充了,一天五六充都可能不够,手机的功能虽然在一点一点增加,但是他本质还是一个无源的,便携的通信设备,这是它的核心价值,而保障这个核心价值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续航。
另外,双芯还会带来散热方面的压力,一颗骁龙就需要用一大块VC均热板来压制,两块,难不成要安装水冷散热么?
原因四:手机体积限制。
芯片越多对于空间的占用也就越大,这是很好理解的。以当下手机的形态来说,在想要兼顾其他配置的譬如Senser,电池,马达等的情况下,双芯方案是很难实现的,因为手机屏幕的扩张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值——7英寸。
未来会有大量双芯手机出现,但都会集中在一些具备单向功能的芯片上。
目前手机市面上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具备“双芯”概念的手机,譬如前文提到的配备独立显示芯片的IQOO系列机型,以及配备独立的V1芯片的VIVOX70Pro+,配备独立ISP芯片的OPPOFind机型,但是你会发现他们所搭载的都是一些单一功能的芯片,因为这些芯片在功耗和体积方面可以有所保证,并且确实可以带来体验的提升。
END希望可以帮到你